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_第三百五十八章 汜胜农书(一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三百五十八章 汜胜农书(一) (第2/2页)

这本农书里,虽然说提到了用粪便来肥田,但是,好像没有写到肥发酵的技术。
  要知道,粪发酵的时候,会产生大量的热,会烧苗的。
  也不知汉代,有堆肥的技术。
  【春冻解,地气始通,土一和解。夏至,天气始暑,阴气始盛,土复解。夏至后九十日,昼夜分,天地气和。以此时耕田,一而当五,名曰膏泽,皆得时功。】
  春天,土地解冻了,万物复苏。
  到了夏天,天气开始热。
  至于书中说的,阴气始盛,这迷信相关的内容,李孟羲自动给略过了。
  夏至后,往后数九十天,此时应该已经收完麦子了。
  在汜胜之书中,说此时,最宜开始下一轮耕种。
  这个点非常有意思。
  耕种以多久为宜,李孟羲不太清楚。
  但农书里写到是,夏至三个月之后耕种,这个时节点,应该很科学,是长久以来,农人们经验的总结,很具有参考价值。
  【春地气通,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,辄平摩其块以生草,草生复耕之,天有小雨复耕和之,勿令有块以待时。所谓强土而弱之也。】
  这一段,李孟羲大为惊讶,农书中所写,黑土最为肥沃。
  还有,把土先犁一遍,再钯一遍。犁起的土块钯成碎土之后,土壤就很松散,古人可能不知道为什么,但是,李孟羲比较清楚是为啥。
  土壤虚松了,土壤里的空气就比较充足,这时,再用耧车播种,种子播种下之后,土壤中氧含量比较高,种子更容易发芽。
  【春候地气始通:椓橛木长尺二寸,埋尺,见其二寸:立春后,土块散,上没橛,陈根可拔。此时二十日以后,和气去,即土刚。以此时耕,一而当四。和气去耕,四不当一。】
  奇怪。
  写农书的人,为何要在地里埋一个木棍,这是来测量什么的,李孟羲觉得奇怪。
  而且,书中写到很明显了,到土没了木棍之后,开始拔根。
  在李孟羲想来,这个测量方法极为不可靠。
  土会因为雨水,因为作物根茎生长的缘故,把土层往上顶了,所以,土开始变高了。
  春天麦子都长了老高了,此时耕地,能怎么耕,李孟羲奇怪不已。
  【杏始华荣,辄耕轻土弱土。望杏花落,复耕。耕辄蔺之。草生,有雨泽,耕重蔺之。土甚轻者,以牛羊践之。如此则土强。此谓弱土而强之也。】
  其大致意思为。杏花盛开,就在轻土软弱土。杏花落,恢复耕种。农民总是蔺相如的。草生,有雨水,耕种蔺相如的。土地非常轻的,以牛羊践踏的。这样,土强。这对软弱土而强的方法。
  这其中,有一点李孟羲认为,非常有智慧。
  古代,缺乏测温和天气预测等手段。
  那么,如何知道什么时候气温合适呢。
  按节气?
  并不太准确,一年之内,温度变化太大了,前年和今年温度变化也不同,没有太多参考价值。
  而在汜胜之书中写的是,看杏花,杏花开的时候,正是时节。
  妙啊!
  气温合适不合适,植物的反应最为准确和敏感,比温度计啥的,更为敏感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