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_第三百五十七章 均田法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三百五十七章 均田法 (第2/2页)

中国,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。
  均田制的实施,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,减少了田产纠纷,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,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
  均田制的实施,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,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,转变为国家编户,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,保证了赋役来源,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。同时,西魏权臣宇文泰,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,一直沿用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,起用募兵制,停用兵府鱼符,之后名存实亡。
  李孟羲只欲成五十年成效,至于五十年后,天下如何,李孟羲不太关心。
  只要汉末,没有了五胡乱华,就没有白来一遭。
  田制已定,刘备坐镇长安,关羽等人率兵清剿各地趁黄巾动(喵)乱兴起的各地匪盗。
  天下无事了。
  李孟羲一头钻入汉朝浩如烟海的各类典籍之中,想查阅资料。
  李孟羲翻到了一本成书于西汉时的书籍,书籍是农书,书中记载了汉代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。
  书中涉及,十八篇。
  分别为:
  耕田,收种,溲种法,区田法,禾,黍,麦,稻,稗,大豆,小豆枲,麻,瓜,瓠,芋,桑,杂项。
  单看纲目,大部分李孟羲都认识。
  禾,就是禾苗。
  麦,大豆就是黄豆。
  小豆,应是绿豆。
  打开一看,小豆果然指绿豆。
  麻李孟羲很熟悉了,就是生麻,或者说,苎麻。
  瓜的话,南瓜冬瓜西瓜之类的。
  芋头。
  桑树。
  这些都认得。
  稗这个东西,李孟羲很迷惑,不知这玩意儿是啥。
  翻开来看。
  【稗既堪水旱,种无不熟之时,又特滋茂盛,易生芜秽。良田亩得二三十斛。宜种之备凶年。
  稗中有米,熟时捣取米炊食之。不减粱米;又可酿作酒。】
  文言文不太好懂。
  大致意思是说,稗这类植物,非常耐旱,只要种了,就能有收成。
  而且,特别容易繁茂,在荒芜的地方也能生长。
  一亩田,能够收成三十斛,斛应该是个计量单位,李孟羲不太懂,这大概是多少。
  宜种以备凶年。
  就是说,在气候不好的时候,可以种一些这类作物,能多少有些收成,不至于绝收。
  稗中有米,成熟之后,可以做饭吃,并不比高粱差,而且可以酿酒。
  看完了,李孟羲看的更迷惑了。
  本以为,稗这类作物,应该是高粱。
  但是,最后,书中又写到,稗吃起来不输高粱,看来,稗子不是高粱,而是另外的作物。
  李孟羲不知道稗是什么,去皇宫问刘备,刘备正和汉献帝说笑。
  想献帝这数年以来,从没这么开心的笑过。
  李孟羲进皇宫,不带通报的,直接就走进来了。
  “玄德公,稗子是啥?”李孟羲直接问到。
  刘备见李孟羲来,招呼其座下,“稗子,马草啊。”
  刘备说。
  是马草的吗?李孟羲惊讶。
  还以为是什么作物呢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