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三百五十二章 安喜县 (第2/2页)
刘备三人没见识过,李孟羲见过实例。 刘备没见过红旗渠,没见过大寨,自然,不知劳动人民的伟力,有多强大。 于是,在李孟羲的提议之下,安喜县近郊,一切无主并且有可能开发成耕地的地方,零零散散,统计出的,加起来粗略估计,可开垦的耕地有五万多亩,数量喜人。 五万多亩,是个什么概念呢,义军平均,每人可有耕地五亩。 汉代的亩比后世的小,大概为后世的四分之一。 折算下来,大致,每人一亩地。 一亩地,一年收到粮食,汉代的麦子产量是两百多斤。 按一个人,一天得吃两斤粮食的量来算,这些耕地,如果全部开垦出来,能解决义军万余人三分之一的口粮问题。 而开垦这些耕地,少说得一年。 一年之后,义军三分之一的口粮可以自足了。 然后,再怎么说,也是一个县呢,地域开阔,各种比较难开垦的地方,百姓不是不想和不能开垦,收成低,灾荒不断,再加赋税严重,整日辛劳,还不一定能吃饱肚子,开荒,非一年之功,性价比太低,而风险大。 百姓没有本钱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赌。 唯有,义军有很多闲人,又不在乎风险,才有精力大规模开荒。 —— 讨伐黄巾一年以后,公元,185年,安喜县。 安喜县变得远近知名。 从县城往外走,一走出城墙,官道再往前走三百步,继续前走,官道两边,便全是农田。 田里,麦子金黄,金灿灿的一片麦浪。 田边,有义军的兵士在田边看着,防止有人偷割麦子。 如果走近,走在田里,便能看到,田地被一道道水沟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块,河水从十几里外,被水车,水道,引到了田地之中。 当时为了修筑水利工程,可谓不计公本,而成效喜人。 灌溉系统,再加上水井,有了足够的灌溉,麦子长势喜人。 再加上,堆肥施肥足够,义军的农田,庄稼长得比乡人们的庄稼好的多。 甚至有传言,说刘备军中有奇人异士,能呼风唤雨之类的。 只是因为地少。 普通百姓,一人得种几十亩地。 而义军,一人分不到五亩地。 人力是如此充足,几乎能把庄稼当花来精(喵)种了。 义军的庄稼地里,一根草也没有,这么说虽然夸张,但是,足以说明义军田地照料的比较好。 不仅是田地,义军这一年来,有了基地,兵器打造,训练,等等,直接飞跃。 义军有一处长二里宽二里的巨大校场,用于练兵之用。 校场之上,喊杀声阵阵。 如今之义兵,与一年以前相比,已有质的飞跃。 义军现在,有精兵两部。 一部曰为“青巾”,是因最早训练青壮时,李孟羲随手找了青色布条分给青壮,以做区分。 遂成传统。 青巾之士,人数两千人。其训练充足,军纪森严为义军的中坚力量。 一部曰为,“突骑”,为关羽所率,人数一百五十人,其中二十人陪马甲,为破阵之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