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4节 (第3/3页)

这青苗钱,究竟能不能贷。”

    ??明远顿时在这心里给两位舅舅默默点个赞。

    ??若是舒家两兄弟过来是借钱,明远当然可以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二话不说先借了,当然,这会一定程度上挤占他需要花掉的资金。

    ??但现在两位舅舅竟然是作为乡民的代表,到长安城来“问个究竟”的。

    ??明远一时间思绪纷然。

    ??他想起古时一直有“自古皇权不下乡”的说法——相公们在朝堂上订下的法令,到了乡里是什么模样,完全要看当地的胥吏到底如何解释与施行的。

    ??舒家舅舅们能够代表乡里,来到府城询问某一项政令的具体情况,这无论在哪里都是不多见的。

    ??于是他开口安家中各位的心:“舅舅们放心,母亲放心。我明天就去打听。舅舅们若是缺钱救急,也请尽管向甥儿开口。”

    ??“不过,我有个问题想要问舅舅。这‘青苗钱’的利息有多高。”

    ??舒承允与舒承厚相互看了一眼,舒承允答道:“年利两分。”

    ??明远险些倒抽一口气——年利两分,就是年利率20%,这么高的利率……赵顼的朝廷是在抢钱啊!

    ??但他忍住冲动,又问了一句:“这个利息,较之乡里平常的借贷利息,是高还是低。”

    ??舒承厚“嗐”了一声,答道:“低,低的多了。”

    ??明远:?

    ??当听说平常乡里农人向大户借贷,要承担高达60%甚至70%的年利率时,明远:我明白了!

    ??他一下子脱口而出:“王安石这人能处!”

    ??第24章 十万贯

    ??“王安石这人能处!”

    ??明远一句话说漏嘴, 惊得在座的人都抬头望着他。

    ??明远只能弱弱地往回找补:“我是说……王相公……人品还行,推行的新法确实是为公不为私。”

    ??刚才他只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:“青苗贷的利息和民间借贷的利息哪个更高?”

    ??答曰:“民间借贷的利息更高,而且高得不止一点。”

    ??明远至此完全明白王安石在做什么了。

    ??他老人家这是在劫富济贫, 用一个较低的利率向民间借贷,将高利贷挤出市场, 同时又将利钱收入国库,增加财政收入。

    ??“青苗法”施行, 受益最多的当然是官府。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, 如果他们原本就有借贷需求, 那么他们也会是受益方。

    ??唯一利益受损的是主持民间私下借贷的钱庄、豪商之流。他们的高利差被挤占, 利息收入减少。除非他们也甘愿像官府那样,将利钱减到二分, 否则他们是放不出去贷款的。

    ??但这样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弊病:

    ??一来,不是人人都需要借贷。那些家中富裕, 不需借贷的农民朋友们,如果被硬摊派上“青苗贷”,那便是额外背上了一层利息负担。

    ??二来,“青苗贷”由官府直接操作, 那么官府就既是“运动员”, 又是“裁判员”, 无人监管其做法是否合理。只要地方上的胥吏存了为己谋利的私心,好事便也能办成坏事。

    ??明远将他对“青苗法”的理解向两位舅舅陈述了一番。舒承予和舒承厚都不是笨人,马上都听明白了。

    ??舒承予拊掌笑道:“远哥是个读书明理的,见事就是明白。”

    ??舒承厚却皱着眉:“可是连凤翔府的官吏都说不清这‘青苗贷’到底是为了什么。横渠镇上还好,知道我们在京兆府城有亲戚, 嘱托我们到府城来问。可是换到其它地方, 谁能像远哥说得这般明白?”

    ??二舅的话顿时令明远陷入沉思——

    ??很显然, 王安石的这次变法是“自上而下”的,因此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。从舒家两位舅舅的反应来看,民众对于“青苗法”的“劫富济贫本质”也缺乏足够的认识,因此接受度很低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